当前位置: 首页 > 妇科保健 > 乳腺疾病 > 乳腺炎

乳腺癌的化学疗法

医网摘要:乳腺癌的治疗自1894年Halsted与Meyer首倡传统根治术以来,在长达将近一个世纪的过程中,一直为国内外所普遍采用。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传统根治术的疗效提出异议,因为手术虽然控制了原发癌,但是单纯的手术治疗不能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远处转移,术后约半数的患者终因发生血行转移而致治疗失败。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已明确,乳腺癌为一好发血行转移的恶性肿瘤,在诊断和处理上宜按全身性疾病对待...

乳腺癌小知识: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状态比力复杂,再造术后能使患者获得精采的心理感到感染。使心境平衡,对生活布满决定信心,非论在家庭、工作岗位或公共场所都能消弭没需要要的挂念,提高生存价值。 ③松解局部皮肤及肌肉严重,消除患者功能障碍,减轻水肿。 ④庇护作用。乳腺癌术后患侧胸部肋骨概况仅剩很薄的脂肪及皮肤,对胸腔内脏平安造成一定水平的要挟。再造乳房就相当于增添了庇护层,可减缓外界碰撞力对身体的影响。 ⑤保暖作用。由于胸腔组织少,产热少,散热多。是以,患者可感应患侧胸部发凉,左侧患者更会感遭到胃寒及进食水后有流到体外的感受,再造乳房可庇护胸腔内适宜的温度。3.心理康复乳腺癌患者术后因形体上的错误谬误,城市暗示出心理上较为复杂的心境,有恐惧、郁闷、灰心、精神严重、豪情消极等,分歧人群各有分歧,性情内向的人,则比力敏感而强烈,容易使病情恶化;而性情内向者则性情开朗,容易克服疾病酿成的不良影响有益康复。国外、国内有许多报道证实,癌...的治疗自1894年Halsted与Meyer首倡传统根治术以来,在长达将近一个世纪的过程中,一直为国内外所普遍采用。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传统根治术的疗效提出异议,因为手术虽然控制了原发癌,但是单纯的手术治疗不能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远处转移,术后约半数的患者终因发生血行转移而致治疗失败。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已明确,乳腺癌为一好发血行转移的恶性肿瘤,在诊断和处理上宜按全身性疾病对待。乳腺癌的血行转移在临床较早即可发生,据临床推断大约半数以上在就诊前就已经发生了血行转移,只是用目前的一些诊断方法尚难以检出。因此原发癌虽经彻底切除,而分布于体内的微小转移癌仍将继续生长,一旦发展到可被检出的程度时,大多巳临晚期,难以彻底根治,终于酿成不良后果。随着乳腺癌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自60年代后对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即乳腺癌是一种以多中心发生为特点的全身性疾病,发病初期即原发灶很小也常常存在微小的转移性。Fisher指出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癌细胞的转移无固定的模式,区域淋巴结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免疫作用,但不是癌细胞过滤的有效屏障,血行播散更为重要。因此外科术式的范围不是扩大而是逐渐缩小,提倡综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由于不能控制血行转移,虽然是必要的首选治疗手段,但不可能是唯一的治疗手段。基于上述情况,治疗乳腺癌必须针对原发癌和血行转移这两个方面,即必须采用局部治疗和全身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才能全面控制乳腺癌的扩展,二者缺一则难以达到根治乳癌的目的。
近年来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有了较大提高,这主要是由于采用合理的综合治疗的结果。在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手术的同时,必须进行有计划的综合治疗,制定系统的术前、术中、术后化、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方案,适时地给予治疗,这将给病人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综合治疗的方式不同,其疗效和结果亦不相同。叶锡洪等提出中晚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是手术-化疗-放疗。近年来国内外对中晚期乳腺癌的研究很多,特别是对可手术的Ⅲ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多数意见是先化疗-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模式。这种治疗方案的优点是术前化疗(亦称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分期,使肿瘤缩小有利于手术切除,可以早期消灭肿瘤,避免抗药性,避免体内潜伏灶在原发灶切除后加速生长,降低癌细胞的生物活性,避免术后的转移,能消灭免疫抑制细胞而加强机体免疫力,早期化疗还可以防止远处转移。
目前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放、化疗到底起多大的作用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Pierce等认为术后放疗可减少局部或区域淋巴结复发,但不能提高生存率。关于术后化疗的问题,Fisher等提出术后化疗可减少复发率。而Bonadonna等通过随机对照未证实这一点,但提出能降低死亡率,并已得到人们认可。乳腺癌是实体瘤中应用化疗最有效的肿瘤之一,可手术的乳腺癌治疗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未能控制疾病的播散,有相当多的早期病例虽经根治性手术治疗,但最终仍死于远处转移.故全身治疗尤其是化疗对乳腺癌治疗的远期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乳腺癌病灶广泛或已有全身远处转移的病人,化疗则为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自第一个细胞毒性抗癌药物氮芥问世以来,治疗乳腺癌的抗癌药物不断涌现。最早的辅助性化疗试验是使用单一药物,大多数所用的单一化疗药物是左旋苯丙氨酸氮芥(L-PAM),70年代初,顺铂(DDP)和阿霉素(ADM)进入临床,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使乳腺癌的疗效上了两个台阶。目前治疗乳腺癌较常用且较有效的药物有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5-氟脲嘧啶(5-Fu)、氨甲喋呤(MTX)、丝裂霉素(MMC)、长春新碱(VCR)、长春花碱(VLB)、长春花碱酰胺(VD[FS:PAGE]S)、异长春花碱(NVB、诺维苯)、环己亚硝腮(CCNU)、阿霉素(ADM)、表阿霉素(E-ADM)、毗喃阿霉素(THP)、顺铂(DDP)、卡铂(CBP)、米托蒽醌(MIT)、紫杉醇(Taxol)、紫杉特尔(Taxotere)等等。各种药物单用的疗效如表4-l所示。
最新化疗药物异长春花碱(NVB,navelbine 诺维苯)单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效率达(44%-48%)。国外临床II期研究表明NVB治疗乳腺癌效果较好,该药于1993年底从法国引入中国,江泽正等报道自1994年3月至1995年3月间用NVB单药治疗14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总有效率为42.9%。NVB与阿霉素(ADM)或5-氟脲嘧啶(5-Fu)联合化疗有效率可以提高至60%-70%。吡喃阿霉素(THP)是1979年由日本学者酶泽滨夫等半合成的抗肿瘤抗生素,I、II期临床试验报告其体内抗肿瘤作用等同甚至优于阿霉素(ADM)和表阿霉素(E-ADM),而其心肌毒性、胃肠道反应以及脱发等毒副作用明显低于ADM,其治疗乳腺癌的单药有效率为21%。江丰收(1997年)等报道一组以吡喃阿霹素(THP)为主联合化疗治疗45例乳腺癌患者,与阿霉素(ADM)联合组对比.结果显示吡喃阿霉素(TPH)组疗效明显高于阿霉素(ADM)组(P‘0.05),特别是对中、晚期或复发性乳腺癌效果更为满意(P‘0.005)。泰素的研制成果被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所长Broder博士誊为“近十五年来发现的最主要的抗癌新药”。紫杉醇(Taxol)对乳腺癌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陆续报道了紫杉醇和紫杉特尔做为抗微管抗癌药取得显著疗效,已成为继顺铂(DDP)之后最引人注目的新药。国产紫杉醇现己投入市场。Seidman(1993)报道用紫杉醇(Taxol) G-CSF治疗,初治人数26例,有效率为62%;复治人数51例,有效率为22%。 Tolcher(1994)用Taxol DDP治疗27例,有效率为78%,中位缓解期5个月。国产紫杉醇的临床II期试用结果,单药治疗初治乳腺癌,有效率为54.2%,与阿霉素联合应用治疗复发晚期乳腺癌,有效率为41.7%。
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积极的综合疗法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即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联合化疗自70年代兴起,近年来以大剂量药物联合化疗、配合全身照射、自体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晚期乳腺癌取得可喜的疗效。目前晚期乳腺癌联合化疗的有效率为43%-83%,CR为4%-27%,大多为10%-15%,缓解期为5-15个月,生存期为15-33个月。对于晚期播散性乳腺癌采用联合化疗,可获50%客观有效率。治疗晚期乳腺癌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有CMF(CTX MTX 5-Fu)、CAF(CTX ADM 5-Fu)。研究证实CAF方案的有效率一般比CMF方案高15%-15%,中位缓解期及中位生存期延长3-4月,而且显效较快。周际昌认为CAP方案(CTX ADM DDP)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优选化疗方案。Kolaric(1986)等以CAP与CAF方案比较,有效率分别为58%和47%,CR为32%和14%,缓解期为8个月和7个月。
化疗药物治疗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全身性化疗用于提高乳腺癌手术效果已有40多年的历史。最早它被用于杀灭由手术操作引起播散的癌细胞,故只在术后几天内短程使用。70年代以来,随着概念的更新。人们认为化疗更主要的是杀灭手术时已存在的微小转移灶。近年来由于保留乳房术式(肿块切除 放疗)的兴起,使人们对术前化疗(亦称新辅助化疗)的应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新辅助化疗对缩小手术范围,保留乳房,减少远处转移和提高生存率有重要作用。1994年NSABP(the National Surigical Adjuvant Breastand Bowel Project)研究显示,549名新辅助化疗者中有80%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共81%的患者可行保留乳房术式,而对照组则为57%。Bonadonna(1990)等报道157例乳腺癌患者给予术前辅助化疗后,使81%(127例)病人的乳腺肿瘤缩小至3cm以下,其中13%(16例)肿瘤完全消失。新辅助化[FS:PAGE]疗与预后的关系,少数研究表明,对新辅助化疗有客观反应的肿瘤患者,其无复发生存率较没有反应者高。近几年来有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认为新辅助化疗能降低I-IIIa期乳腺癌原发肿瘤大小,从而实施更多保留乳房的术式,这些资料表明新辅助化疗前景可观,但是还有必要做更多的研究。
乳腺癌根治术后减少了原发肿瘤的负荷量,可以增加体内残余癌细胞的生长比率,而肿瘤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与其生长比值成正比,即瘤细胞生长比值越大对化疗药物越敏感。一旦肿瘤原发灶切除后,远处转移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缩短,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因此术后化疗也十分重要。手术后辅助化疗可控制或消灭因原发灶切除后远处转移癌灶的倍增,消灭微小转移灶。术后化疗宜尽早进行,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根治性手术是切除肿瘤的主要手段,术后放疗在于消除局部转移淋巴结。换句话说手术或放疗可消除局部癌瘤,但不能根除全身播散病灶。而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即或是早期病例原发灶很小,甚至没有腋下淋巴结转移,经根治性手术和放疗后仍有不少病人死于远处转移。这说明了微小转移灶的存在构成了治愈乳腺癌的主要障碍。因此全身化疗是综合治疗中提高乳腺癌小知识:乳腺癌的诊断方式-西医影象检查 [FS:PAGE]乳腺癌的早期检出影象检查占主要职位 ①超声检查:乳腺肿块内细小钙化边缘“毛刺”征纵横近年夜于1癌的可能性最年夜经由进程半定量法和彩色扑获手艺观察癌肿血流峰值流速彩色像素平均密度血管平均密度对鉴别良恶性肿瘤有很年夜帮手穿入型血管和MVD对诊断乳癌有较高敏感性 ②MRI检查:采用顺磁对比剂强化再行MIP重建对乳癌的显示率为100%MRS强烈提醒乳癌组织内胆碱水平增高水/脂肪比率较着年夜于正常组织是诊断乳癌主要尺度 ③CT检查:薄层扫描能发现直径0.2cm癌灶乳癌增高的相关参数和MVD慎密亲密相关较好显示转移淋凑趣环境 ④X线检查:对乳癌钙化灶的检出最具优势X线数字摄影有助CADMWA和CMRP手艺能提高鉴定乳癌的靠得住性 ⑤红外热像图:经由进程数字化定量系统对乳癌热区温怀抱化分析标定病变中心与周围组织温差判断肿块良恶性 ⑥微创影象:对缺少影象特征的细小病灶...治愈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恰如其分的使用,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提高。

乳腺癌的治疗自1894年Halsted与Meyer首倡传统根治术以来,在长达将近一个世纪的过程中,一直为国内外所普遍采用。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传统根治术的疗效提出异议,因为手术虽然控制了原发癌,但是单纯的手术治疗不能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远处转移,术后约半数的患者终因发生血行转移而致治疗失败。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已明确,乳腺癌为一好发血行转移的恶性肿瘤,在诊断和处理上宜按全身性疾病对待。乳腺癌的血行转移在临床较早即可发生,据临床推断大约半数以上在就诊前就已经发生了血行转移,只是用目前的一些诊断方法尚难以检出。因此原发癌虽经彻底切除,而分布于体内的微小转移癌仍将继续生长,一旦发展到可被检出的程度时,大多巳临晚期,难以彻底根治,终于酿成不良后果。随着乳腺癌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自60年代后对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即乳腺癌是一种以多中心发生为特点的全身性疾病,发病初期即原发灶很小也常常存在微小的转移性。Fisher指出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癌细胞的转移无固定的模式,区域淋巴结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免疫作用,但不是癌细胞过滤的有效屏障,血行播散更为重要。因此外科术式的范围不是扩大而是逐渐缩小,提倡综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由于不能控制血行转移,虽然是必要的首选治疗手段,但不可能是唯一的治疗手段。基于上述情况,治疗乳腺癌必须针对原发癌和血行转移这两个方面,即必须采用局部治疗和全身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才能全面控制乳腺癌的扩展,二者缺一则难以达到根治乳癌的目的。
近年来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有了较大提高,这主要是由于采用合理的综合治疗的结果。在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手术的同时,必须进行有计划的综合治疗,制定系统的术前、术中、术后化、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方案,适时地给予治疗,这将给病人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综合治疗的方式不同,其疗效和结果亦不相同。叶锡洪等提出中晚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是手术-化疗-放疗。近年来国内外对中晚期乳腺癌的研究很多,特别是对可手术的Ⅲ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多数意见是先化疗-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模式。这种治疗方案的优点是术前化疗(亦称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分期,使肿瘤缩小有利于手术切除,可以早期消灭肿瘤,避免抗药性,避免体内潜伏灶在原发灶切除后加速生长,降低癌细胞的生物活性,避免术后的转移,能消灭免疫抑制细胞而加强机体免疫力,早期化疗还可以防止远处转移。
目前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放、化疗到底起多大的作用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Pierce等认为术后放疗可减少局部或区域淋巴结复发,但不能提高生存率。关于术后化疗的问题,Fisher等提出术后化疗可减少复发率。而Bonadonna等通过随机对照未证实这一点,但提出能降低死亡率,并已得到人们认可。乳腺癌是实体瘤中应用化疗最有效的肿瘤之一,可手术的乳腺癌治疗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未能控制疾病的播散,有相当多的早期病例虽经根治性手术治疗,但最终仍死于远处转移.故全身治疗尤其是化疗对乳腺癌治疗的远期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乳腺癌病灶广泛或已有全身远处转移的病人,化疗则为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自第一个细胞毒性抗癌药物氮芥问世以来,治疗乳腺癌的抗癌药物不断涌现。最早的辅助性化疗试验是使用单一药物,大多数所用的单一化疗药物是左旋苯丙氨酸氮芥(L-PAM),70年代初,顺铂(DDP)和阿霉素(ADM)进入临床,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使乳腺癌的疗效上了两个台阶。目前治疗乳腺癌较常用且较有效的药物有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5-氟脲嘧啶(5-Fu)、氨甲喋呤(MTX)、丝裂霉素(MMC)、长春新碱(VCR)、长春花碱(VLB)、长春花碱酰胺(VD[FS:PAGE]S)、异长春花碱(NVB、诺维苯)、环己亚硝腮(CCNU)、阿霉素(ADM)、表阿霉素(E-ADM)、毗喃阿霉素(THP)、顺铂(DDP)、卡铂(CBP)、米托蒽醌(MIT)、紫杉醇(Taxol)、紫杉特尔(Taxotere)等等。各种药物单用的疗效如表4-l所示。
最新化疗药物异长春花碱(NVB,navelbine 诺维苯)单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效率达(44%-48%)。国外临床II期研究表明NVB治疗乳腺癌效果较好,该药于1993年底从法国引入中国,江泽正等报道自1994年3月至1995年3月间用NVB单药治疗14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总有效率为42.9%。NVB与阿霉素(ADM)或5-氟脲嘧啶(5-Fu)联合化疗有效率可以提高至60%-70%。吡喃阿霉素(THP)是1979年由日本学者酶泽滨夫等半合成的抗肿瘤抗生素,I、II期临床试验报告其体内抗肿瘤作用等同甚至优于阿霉素(ADM)和表阿霉素(E-ADM),而其心肌毒性、胃肠道反应以及脱发等毒副作用明显低于ADM,其治疗乳腺癌的单药有效率为21%。江丰收(1997年)等报道一组以吡喃阿霹素(THP)为主联合化疗治疗45例乳腺癌患者,与阿霉素(ADM)联合组对比.结果显示吡喃阿霉素(TPH)组疗效明显高于阿霉素(ADM)组(P‘0.05),特别是对中、晚期或复发性乳腺癌效果更为满意(P‘0.005)。泰素的研制成果被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所长Broder博士誊为“近十五年来发现的最主要的抗癌新药”。紫杉醇(Taxol)对乳腺癌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陆续报道了紫杉醇和紫杉特尔做为抗微管抗癌药取得显著疗效,已成为继顺铂(DDP)之后最引人注目的新药。国产紫杉醇现己投入市场。Seidman(1993)报道用紫杉醇(Taxol) G-CSF治疗,初治人数26例,有效率为62%;复治人数51例,有效率为22%。 Tolcher(1994)用Taxol DDP治疗27例,有效率为78%,中位缓解期5个月。国产紫杉醇的临床II期试用结果,单药治疗初治乳腺癌,有效率为54.2%,与阿霉素联合应用治疗复发晚期乳腺癌,有效率为41.7%。
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积极的综合疗法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即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联合化疗自70年代兴起,近年来以大剂量药物联合化疗、配合全身照射、自体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晚期乳腺癌取得可喜的疗效。目前晚期乳腺癌联合化疗的有效率为43%-83%,CR为4%-27%,大多为10%-15%,缓解期为5-15个月,生存期为15-33个月。对于晚期播散性乳腺癌采用联合化疗,可获50%客观有效率。治疗晚期乳腺癌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有CMF(CTX MTX 5-Fu)、CAF(CTX ADM 5-Fu)。研究证实CAF方案的有效率一般比CMF方案高15%-15%,中位缓解期及中位生存期延长3-4月,而且显效较快。周际昌认为CAP方案(CTX ADM DDP)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优选化疗方案。Kolaric(1986)等以CAP与CAF方案比较,有效率分别为58%和47%,CR为32%和14%,缓解期为8个月和7个月。
化疗药物治疗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全身性化疗用于提高乳腺癌手术效果已有40多年的历史。最早它被用于杀灭由手术操作引起播散的癌细胞,故只在术后几天内短程使用。70年代以来,随着概念的更新。人们认为化疗更主要的是杀灭手术时已存在的微小转移灶。近年来由于保留乳房术式(肿块切除 放疗)的兴起,使人们对术前化疗(亦称新辅助化疗)的应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新辅助化疗对缩小手术范围,保留乳房,减少远处转移和提高生存率有重要作用。1994年NSABP(the National Surigical Adjuvant Breastand Bowel Project)研究显示,549名新辅助化疗者中有80%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共81%的患者可行保留乳房术式,而对照组则为57%。Bonadonna(1990)等报道157例乳腺癌患者给予术前辅助化疗后,使81%(127例)病人的乳腺肿瘤缩小至3cm以下,其中13%(16例)肿瘤完全消失。新辅助化[FS:PAGE]疗与预后的关系,少数研究表明,对新辅助化疗有客观反应的肿瘤患者,其无复发生存率较没有反应者高。近几年来有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认为新辅助化疗能降低I-IIIa期乳腺癌原发肿瘤大小,从而实施更多保留乳房的术式,这些资料表明新辅助化疗前景可观,但是还有必要做更多的研究。
乳腺癌根治术后减少了原发肿瘤的负荷量,可以增加体内残余癌细胞的生长比率,而肿瘤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与其生长比值成正比,即瘤细胞生长比值越大对化疗药物越敏感。一旦肿瘤原发灶切除后,远处转移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缩短,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因此术后化疗也十分重要。手术后辅助化疗可控制或消灭因原发灶切除后远处转移癌灶的倍增,消灭微小转移灶。术后化疗宜尽早进行,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根治性手术是切除肿瘤的主要手段,术后放疗在于消除局部转移淋巴结。换句话说手术或放疗可消除局部癌瘤,但不能根除全身播散病灶。而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即或是早期病例原发灶很小,甚至没有腋下淋巴结转移,经根治性手术和放疗后仍有不少病人死于远处转移。这说明了微小转移灶的存在构成了治愈乳腺癌的主要障碍。因此全身化疗是综合治疗中提高乳腺癌治愈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恰如其分的使用,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提高。


责任编辑:liuwei    本文来源:http://fk.ewsos.com/yxjb/rxy/20120625/705687.html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

医网首页 | 就医指南 | 疾病大全 | 女性健康 | 男性健康 | 健康图库 | 母婴保健 | 健康新闻 | 两性保健 | 老人健康 | 专家问答 | 防辐射 | 生男生女 | 妊娠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