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息肉子宫里的无形杀手
- 2012/3/12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妇科医生介绍说,宫颈息肉常无自觉症状,大多在妇科检查时才被发现。息肉较大的,则容易出现血性白带或接触出血的症状,特别在性生活或排便用力后,可以发生少量出血。这些症状与早期的宫颈癌很相似,应该及早检查及时治疗。宫颈息肉是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宫颈息肉对健康影响不大,而长期慢性炎症形成的宫颈息肉,有恶性变的可能。宫颈息肉,子宫里的无形杀手1、宫颈息肉如果不治疗,可逐渐长大,阻塞宫颈口,或息肉刚好堵在子宫...
妇科医生介绍说,宫颈息肉小知识:宫颈瘜肉怎么自查?
宫颈瘜肉可以经由进程观察症状来进行自我诊断。如部门患者显现宫颈瘜肉后,暗示为白带增多,或者白带中央伴有一丝一丝的血丝,甚至有少许的阴道出血,也就是血性白带或干戈性出血,尤其在性交后及蹲着用力年夜便时极易出血。
固然也有女性患有宫颈瘜肉后无症状,这也是正常的,年夜年夜都在妇科检查中发现,是以,建议女性患者日常平凡要做好每一年一次的妇科检查。
宫颈瘜肉的发生,除炎性刺激外,还与性生活和临蓐等身分有关,已婚妇女占患者的98%以上。由于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症状不较着,即使有炎症年夜多很轻细,阴道出血也是星星点点,所以宫颈瘜肉易被人们所疏忽。有的患者的症状是在性交或猛烈运动甚至腹压增高尔后,有出血的情形。还有的患者日常平凡可能有黄色白带,多有异味,或白带中带有血丝。
宫颈瘜肉应该怎么预防?
宫颈瘜肉的预防,关头是要连结外阴清洁,积极防治阴道炎及宫颈糜烂。对已婚男女,在每次性生活前...常无自觉症状,大多在妇科检查时才被发现。息肉较大的,则容易出现血性白带或接触出血的症状,特别在性生活或排便用力后,可以发生少量出血。这些症状与早期的宫颈癌很相似,应该及早检查及时治疗。宫颈息肉是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宫颈息肉对健康影响不大,而长期慢性炎症形成的宫颈息肉,有恶性变的可能。
宫颈息肉,子宫里的无形杀手
1、宫颈息肉如果不治疗,可逐渐长大,阻塞宫颈口,或息肉刚好堵在子宫颈口处,就可使子宫颈口狭窄或子宫颈管变形,从而妨碍精子正常上行影响怀孕。
2、宫颈息肉也可造成性交出血,影响性生活。
3、息肉虽然罕有癌变的,但癌变率亦在0.2%~0.4%,对于年龄超过45岁,尤其是更年期前后患有宫颈息肉小知识:宫颈瘜肉、急性阴道炎、重度宫颈糜烂、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颈癌等妇科疾病激起的。此外,有时因宫内放置节育环,在白带中也混有一些血丝。一旦发现白带有血丝,出格是房事后白带混有血丝,应警戒生殖器有恶性肿瘤的可能。建议到医院检查年夜白后针对治疗。医生介绍,白带有血丝怎么办。应该依照小我病情需连系自身现实环境而定。若是您有白带有血丝的症状,建议到正轨医院做相关检查,尽早治疗。...的,手术切除后应将息肉送作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征象,就要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医院开展的LEEP刀技术是目前治疗宫颈息肉新技术。经临床验证,LEEP刀技术所具有的不会产生碳化现象,无痛、微创、不留疤痕、不伤宫颈、最大限度保留女性生育功能力及盆腔底部完整性的独特显著优势,为广大宫颈息肉患者带来了,掀起了微创治疗宫颈息肉的热潮。
LEEP刀技术治疗宫颈息肉优势:
1、创伤小,并发症少。对宫颈正常组织无损伤,切口平滑,小有瘢痕,并发症少(出血和感染);不影响生育功能和夫妻生活质量。
2、一次性根治不易复发。告别了传统手段疗效不理想、疗程长、容易复发、久治不愈等缺点。
3、痛苦小,时间短。疼痛减轻,手术时间短,10分钟即可完成手术,不需要住院,不影响工作和学习。
4、组织标本完整。不易产生传统电刀切割时组织被拉长、碳化现象,可以得到不影响病理检查的完好的组织标本。
相关阅读:导致宫颈糜烂的原因:
1.多人工流产:
更为重要的是,反复人工流产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宫颈损伤,给病菌可乘之机,引发宫颈炎。由于炎症的刺激,局部分泌物增加,宫颈长期浸渍在炎性分泌物内就会引起糜烂。
2.不洁性生活:
未婚女子由处女膜的屏障保护作用,阴道内微生态环境处于平衡,即使有病菌入侵,也难以兴风作浪,所以很少发生宫颈糜烂。一旦有了性生活,阴道相对处于一种“开放”状态。性生活阴茎与宫颈有着直接接触,如果男性不注意性生活卫生,可以直接把病菌带入阴道,感染宫颈;对已患宫颈糜烂的女性来说,则可加重其宫颈炎症,扩大糜烂面,严重时还会出现性生活出血,所以宫颈糜烂——男性难辞其咎。
3.清洁过度:
部分女性很讲究卫生,但缺乏必要的知识,经常用较大浓度的消毒药液冲洗阴道,结果适得其反。因为这样做不仅会影响阴道正常菌群的生长,使其抑制病菌的作用下降,也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宫颈上皮损伤,最终出现糜烂。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更多健康问题,欢迎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获得帮助:
1、点击这里进入妇科在线咨询
2、拨打24小时
责任编辑:liuwei    本文来源:http://fk.ewsos.com/zgjb/zgnmy/20120312/547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