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深析 子宫肌瘤是如何产生的?
- 2012/6/8 来源:搜狐健康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近年来,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影响,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各种疾病的骚扰,其中就包括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在一段时间里在我们脑海中都是中年女性才会患的一种妇科疾病,但是子宫肌瘤发病率逐渐上升,而且发病也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作为妇科常见病,子宫肌瘤患者一经确诊,应该冷静对待,不用太紧张也不能置之不理。现在治疗子宫肌瘤的方式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介入疗法等。并非所有的子宫肌瘤都要进...
近年来,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影响,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各种疾病的骚扰,其中就包括子宫肌瘤小知识:子宫肌瘤吃那些对身体好?1、子宫肌瘤患者可以多吃一些食海藻类食物,如紫菜、海带、海白菜、裙带菜等,海藻含矿物资最多为钙、铁、钠、镁、磷、碘等。现代科学认为,常食海藻食物可有用地调理血液酸碱度,避免体内碱性元素(钙、锌)因酸性中和而被过量花费。2、维持低脂肪茶饭,多吃瘦肉、鸡肉、鸡蛋、鹌鹑蛋、鲫鱼、团鱼、白鱼、白菜、芦笋、芹菜、菠菜、黄瓜、冬瓜、香菇、豆腐、海带、紫菜、生果等凉快蔬菜及生果。3、子宫肌瘤患者应多吃五谷杂粮如玉米、豆类,也可经常吃一些常吃丰裕营养的干果类食物,如花生、芝麻、瓜子等。另泛泛中的茶饭准点定量,避免暴饮暴食。4、子宫肌瘤患者的茶饭宜清淡,最好不要吃羊肉、狗肉、虾、蟹、鳗鱼、咸鱼、黑鱼等发物。3、妇科疾医院(医院妇科)医生指出子宫肌瘤最好不要吃那些食物?1、忌食辣椒、麻椒、生葱、生蒜、酒类、冰冻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2、禁食桂圆、红枣、阿胶、蜂王浆等热性、凝血性和含激素成份的食物。...。子宫肌瘤在一段时间里在我们脑海中都是中年女性才会患的一种妇科疾病,但是子宫肌瘤发病率逐渐上升,而且发病也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作为妇科常见病,子宫肌瘤患者一经确诊,应该冷静对待,不用太紧张也不能置之不理。现在治疗子宫肌瘤的方式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介入疗法等。并非所有的子宫肌瘤都要进行子宫切除手术。如果盲目地手术摘除子宫,也就剥夺了患者生育的权利,并且容易出现术后卵巢衰竭和各种更年期症状。
子宫肌瘤小知识: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多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研究发现,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妇女,约20%患有子宫肌瘤,此病最近几年来有增多趋向。虽然子宫肌瘤为良性肿瘤,年夜年夜都症状不较着,但如发现不实时,会危及身体多个器官,亦可造成不孕,是以早防早治是十分需要的。子宫肌瘤依照成长部位临床上可分为以下3品种型:位于子宫肌层的为壁间肌瘤,最为常见,占总数的60~70;肌瘤向子宫浆膜成长,突出于子宫概况者,称为浆膜下肌瘤,占总数的20%~30%;肌瘤向黏膜层成长,突向宫腔,称为黏膜下肌瘤,占总数的10~15%。子宫肌瘤巨细分歧极年夜,小者肉眼不可辨,庞年夜者可达数十千克。子宫肌瘤患者最多见的症状为月经改变,如月经周期缩短,经期迟误或月经量增多,尤其是短时间内年夜量出血,可造成病人严重贫血。肌瘤增年夜时,可榨取临近器官而显现尿频、便秘、输尿管积水、肾盂积水等。肌瘤一般环境下不发生痛苦哀思,但如浆膜下肌瘤发生蒂扭转时,可激起急性腹...发出的信号:
月经改变:最常见症状是月经量多、经期过长。
下腹部肿块:在下腹部可摸到一肿块,如梨大小,该肿块清晨膀胱尿液充盈时更明显。
不孕症:子宫肌瘤患者约有30%不孕。
子宫肌瘤从哪里来
由于子宫肌瘤在生长之初不易被发觉,而一旦发现、确诊之后以及在治疗中,对患者的精神和机体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子宫肌瘤又有女性生殖健康的“潜在杀手”之称。对于子宫肌瘤的成因,目前认为,与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和流产、分娩等因素有关。因为大部分子宫肌瘤患者绝经年龄延迟,而绝经后,随着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肌瘤会自然萎缩。子宫肌瘤是否有症状,取决于肌瘤的生长部位和大小。
传统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症状轻的患者,若子宫大小不超过孕12周的大小,则不必手术,只要每3个月去医院复查一次,随时注意肌瘤的变化即可。特别是对于近绝经期的患者,因其绝经后肌瘤有自然萎缩的可能,所以一般都主张保守治疗。
手术方法也有不同选择,希望保留生育能力者,肌瘤为单个的可开腹剔除肌瘤,保留子宫;黏膜下肌瘤蒂细长已脱出于阴道内者,可经阴道行肌瘤摘除术;年龄大而无生育要求者可开腹行全子宫切除术,其中不满50岁,在确认卵巢无病变时,可保留一侧卵巢,尽可能不影响女性内分泌功能。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雄激素治疗,以对抗体内过高的雌激素,使子宫内膜萎缩,血管及肌层收缩,减少月经量。这种药物治疗适用于月经过多、贫血不严重,子宫增大在孕8周大小以下的患者。
推荐妇科医生:王国华 副主任医师 如果要详细咨询请进入 在线咨询 医院在线医生QQ:
责任编辑:liuwei    本文来源:http://fk.ewsos.com/zgjb/zgnmy/20120608/684160.html